游龙拳 游龙入门 游龙团队 游龙视频 游龙资讯 会员服务 个人中心 联系我们
习练“太乙游龙拳”要领
文化介绍

一、练功的步骤与方法:

1、步骤: 练习“太乙游龙拳”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谓之外练:只要求走外形、行外气,仅考虑手、脚、身、步的外部形状,以及与此相配合的自然呼吸,鼻吸气至丹田,又缓缓呼出。这是初学阶段,也是基础,这一阶段未练好,下面二个阶段就达不到。第二阶段,谓之内练:要求走内形行内气,意内守、神内敛,它是通过第一阶段的练习,熟能生巧的结果。这一阶段,要考虑行胯、转肩、走腰、意守、神敛。气的行走,在感觉上似乎不再通过口和鼻,而是通过人体的一些主要穴位,如百会、祖窍、丹田、涌泉、劳宫等进出气,循经络而运行。将人体内之气与外界空间之气连接起来,天人合一。内气的行走不可强求,若有若无,来不惊,去不恋。它是长期坚持练习,动作圆活,纯熟,意、气、神合为一体,功到自然成的结果。第三阶段,谓之入境:此时内外全无,无我无心,无心无物。这是第二阶段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巧能生精的结果,到这一阶段动作的外形、内形、以及呼吸中的内外气感都没有了,连外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自我都感觉不到了,飘飘忽忽;茫茫然然;舒舒服服如临仙境。这是通过一、二阶段的练习,动中求静、静极又生动的结果。这时的动是一种新的高级阶段的超然之动,就像其它气功的发功一样。但其它气功发功时的动作各人不相同,是乱而随意的。而“游龙拳”练到第三阶段,静极生动,也就是发功时,仍是打整套的“太乙游龙拳”一点也不乱,幅度比平时小一些,但更入神、入微,只是没有意识的支配,而是气机与外形的合一。套路打到收式时,功也就跟着收了,不至出现无法收功或走火入魔的危险

2方法:练功的方法,关键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按照上述的三个阶段,一步一个脚印,第一阶段未练好,决不作二阶段的要求。顺乎自然,细心体会,多加练习,功到自然成,功不在多而在于精,一份功夫,一份效果。道家认为:圆而空是生机的条件,天空地圆,万物乃生。所以练功时,手、脚、身的外形要圆,走化要圆。空既是形圆而空,也指练功时心中要空,空空如也,万事该空。只有这样才会真气勃起,衰退的身体又萌生机。手脚不圆活,就会僵硬;心不空,则会百事牵挂、万事烦恼,自然多病早衰。道家云:“人情浓厚道情微,道用人情世岂知,空有人情无道用,人情能得几多时。”

  一动无一不动,缓慢均匀,绵绵不断,天衣无缝,动中求静,在练功时要做到随时随地全身没有一处关节不动,动作之间要用圆线连接,看不到接口,通过缓慢均匀的圆圈动作,来达到心境的平静。

阴、阳、虚、实。身子进为阳,退为阴;上浮为阳,下沉为阴;手脚开为阳,合为阴;伸出为阳,缩回为阴;呼气为阳,吸气为阴……,一阴一阳交替进行。脚要有虚实,变化之脚要虚,支撑之脚要实。实则固,虚则灵,空则妙。阴阳相生,动静互根。

对拉走腰,自我按摩:练功时注意手与手、脚与脚、手与脚之间的内力对拉,把体内的经络、肌腱拉伸,防止老年性萎缩,以利气血周流。注意腹式呼吸与动作中的走腰,利用腰腹的肌肉运动,对肠胃进行自我按摩,增加内脏的分泌,以利治病、健身。

 二、延年益寿的道理:

年青人是上虚下实,上身头部轻,感觉少,下身腿脚有力量,又灵活,感觉多。一到老年就倒过来了,变成上实下虚,头重脚轻了,腿脚无力又不灵活,谓之:人老先老腿。通过“游龙拳”的锻炼,腿的力量和脚的灵活性都加强了,自然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起式三调,引津入丹,后又有“化气入丹”、“老道理须”、“金液还丹”等动作,时刻留意气归丹田。丹田又谓之气海,古人曰:“气归元海寿无穷。”

人到老年筋骨变硬,体形歪斜,练“游龙拳”讲究正骨柔筋,又有许多手、脚内拉的动作,以防筋骨、经络的萎缩。

动作圆活,缓慢,左右对练,动中求静,不但能健体,还能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心浮气燥的人,慢不下来、静不下来,更不愿左右重练,若能长期按要求,严格自控静心以练,自能陶冶性情,以达到身心并炼的作用。道家养生,讲究性、命双修,心动收心是修性,炁动收炁,精动收精是修命。性、命双修乃能延年益寿。

三、注意事项: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锻炼的方法关键在于阴阳;效果好,和谐、和合,内外兼修,气血调和,关键在于数量。也就是要火侯适度,练得过少功夫增进慢,取不到应有的效果,练得过多又会损气伤身,事与愿违。重好坏、重效果莫重次数。

炼养结合。既要注意锻炼又要注意保养,尤其是老年人,以保养为主,炼功为辅,又不可不练,一定要吃好睡足,一但感到不适就坐下休息,不要勉强,但又须乐观自信,不可过敏自疑。

幅度适中,安舒为宜,神采奕奕注重趣味,教师所练架子的大小,只适合教师的功底与年龄。各人的年龄,身体条件,功底不同,动作相同,幅度可以不一样。尤其是身子下沉,单脚上提,上踢,上分,左右扭腰,前后下腰的动作,各人要按照自己的条件确定幅度,不可强行,要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要感到安舒。有幅度,莫求幅度,注重趣味,每一个动作都要圆活。有意守部位、眼视方向,这样心才能静,气才能行,身才能活,趣味才浓厚,形神俱,妙乐在其中。对于气感和入境不可强求,持之以炼,细心体会,心诚则灵。道家云:“有念而来是人情,无念而来是道情”。要让它自然而然,无念而来。

收式动作很重要,“老道理须”;“金液还丹”一定要用心打好,若口有金液一定要缓缓送入丹田,意守片刻,再慢慢收功。丹田有热感即得正果,“炼得丹田暖暖热,此是神仙真窍诀”。

 

 

 


文化图片
文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