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拳 游龙入门 游龙团队 游龙视频 游龙资讯 会员服务 个人中心 联系我们
经验分享
怎样练好太乙游龙拳——余安仁

   要学好、练好“太乙游龙拳”首先要了解它的特性。“太乙游龙拳”原名“太乙游龙功”。特点是功,包涵着腰腿功、缠丝走化功、内劲自摩自拉功和气功。

腰腿功指的是腰、胯、膝,以及手、腿、脚等各关节和韧带的柔软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如踢腿控腿高度,下腰、扭腰幅度,扑步、劈叉强度等等。练拳者常说: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练拳不练腿,到头是个冒失鬼。这里所指的功就是腰腿功。游龙拳的习练中要注意腰腿功锻炼,腰腿功好,动作才会舒展美观,健身效果才会好。但每个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功夫程度各不相同,应因人而异,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定要求。不要与别人比,只能与自己的过去比。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提高,过于强求就可能使关节、韧带、肌肉受伤,事与愿违。老年人能保持原有的功力就不错。

缠丝走化功,一般指双方肢体接触后的攻防转化能力。对方拉或推我时,我随机缠住对方的手使他不能发力,并跟着他的劲力方向行进化解,伺机反攻。对方双手反我肢关节,我顺其力变换角度旋转化解,而后反制对方。套路演练中手要配合腰的扭动和步伐的进退而伸展、弯屈。手、腕、肘、肩关节要不断地旋转,手在空中的行走路线要成弧线。这就是套路中的缠丝走化功。这不单是技击的需要,最重要的是使运动更全面,更美观,也更利于功夫进入高层次后的行气要求。这种运动不是年轻人和功夫人的专利,老年人、初学者也可进行。它不要求腰腿功和体力强度,只要求心意的高度投入。

内劲自摩自拉功,内劲是缓慢而又匀速的运动在意念的作用下产生的劲力。所谓内劲自摩就是利用关节的旋转和肌肉的收缩、张弛对局部的穴位进行按摩。也可利用转腰、扭胯和腹式呼吸对肠胃、内脏进行按摩,这可加强肠胃的蠕动,增加和平衡内分泌。自拉就是手与手、手与脚、头与胯等两者间的对拉。把体内的经络、肌键、韧带拉伸,关节拉开,防止老年性肢体萎缩,以利气血周流。自摩自拉必须在内劲的作用下进行,才不至受伤。内劲有意念的作用,意到气到,意行则气行。老年人、体弱多病者要特别重视这个功的锻炼。健身延年的效果才会更好。

气功,有行气和气功态两个概念。行气,就是动作正确、熟练后到一定功夫深度时,在意念的作用下肢体和经络产生的气机现象。推掌感觉内气从丹田至劳宫,收掌气又归丹田。蹬腿感觉内气从内丹田至涌泉,收腿又感觉气归丹田。站立起内气从内丹田至百会,下蹲内气又归丹田。这种现象是行气。气功态是指人体的整体状态。没有思维、没有情感活动,高度安详但又高度清醒。它不同于平时的活动态,也不同于睡眠态,这是人体的第三种状态。它对人体的生理平衡、提高免疫力、软化血管有极佳的作用。百岁老人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中或坐下休息的时候常不自觉地进入这种状态。他们并不懂得气功,他们是天生具有,所以他们长寿。练“游龙拳”,当你练到高层次的时候就能进入到这个状态——气功态。

游龙拳是功的锻炼,所以对它不能单以外家拳的格架、闪躲、摔打、撞、踢来要求。也不能全以太极拳的棚、捋、挤、按、踩、挒、肘、靠来要求。

   旧时学拳名学打”,练拳名“练打”。打者有三:打人、打己、打鬼。“打人”指的是攻防技能,目的是对外;“打己”指的是强身健体,磨练心性,目的是对内;“打鬼”指的是打得“病魔、阴鬼”不敢近身,能健康长寿,是打的效果。“太乙游龙拳”也包涵这三打,但更强调的是后两打。套路中多处有,前后下腰、左右扭腰、独立平衡的动作,单从打人的攻防技巧去理解它,对这些动作就会想不通,练不好。若从后两打去考虑、琢磨,才能理解它。动作也会做得更准确。

    学习“太乙游龙拳”的方法有四个:跟练(学练)、看练、神练和自练。

    跟练(学练),就是跟老师练,或从书本图解中一个一个动作循序渐进学习训练。跟老师学练后,最好还能对照权威老师的影视,看自己哪些练对了,哪些不对,这样就能学得更正确。大多数老师都曾学过其他拳种,难免不把其他拳种的风格带进去,这样就不纯正。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见解偏向,有的强调腰腿功,有的强调圆活,有的强调技击,有的强调气机。初学者不能偏激,动作和风格一定要纯正。功力上要全方位顾及,但强度上可暂不作要求。一次就学得完全正确是不可能的,必须在不断的反复学习、训练中不断地发现自身问题,不断改进、提高,才可能趋向完美。初学者切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一定要按照自身的基础,确定进度,要以动作准确为目的,进度慢一些没问题,学得过快而不细,错误易多,最后错误成堆形成习惯就麻烦了,改错比重学还困难。

通过跟练(学练),对动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就应同时进行看练。看练就是看老师练,若不能直接看老师练,可从光碟或网络视频中看权威老师演练。一是进行理性的观察对比,看自己动作中有哪些不对的地方,进行改进。二是感性上的风格欣赏,欣赏能提高练功趣味。风格掌握好,进步才会快。所以不但要跟老师练,还一定要多看老师练。

第三种学习方法是神练。通过跟练(学练)和看练有了初步基础,就应同时进行神练。神练就是闲暇的时候,坐着、躺着,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构图,想象着自己在某个地方练。一招一式想象得入微入神,高标准要求自己练。这样做任你练多少次,幅度多大都累不着。它与“跟练、看练”相辅相承,可进一步提高对套路动作的理解和记忆,在不知不觉中增加功力。想象中练拳的地址最好是自己喜爱又熟悉的地方,每次在同一个地方就容易形成条件反射。缺少想象力的人,很难在自己脑中构图,这需要自我训练,常练就能做到。古代人把神练迷信化和神秘化,认为神练到一定功力,就可用神练的方法去打击自己的仇人,对方会无疾而终。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是绝对的唯心主义。

经过跟练、看练、、神练,最后就要落实到“自练”上。自练就是不跟老师,不看光碟,自己单独地进行练习。自练是你的目的,但不是终点。有了全套拳术的自练能力,也还要继续重复进行跟练(学练)、看练和神练,一次又一次地把新领悟到的内容落实到自练中去。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提高。练得越正确,趣味越浓,健身延年的效果也就更好。

四种学习方法不一定按上述次序运用,各人可按自己的情况定次序或交替进行。

习练“太乙游龙拳”在质的程度上有三个阶段:一、外练;二、内炼;三、入境。

外练就是仅考虑手、脚、身、步的外部形态以及与此相配合的外气呼吸。认识马步、弓步等各种步伐和它们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对各种拳型、掌型、腿法也要如此去认识、理解它。记忆住套路中各个名称动作的招式和外部形态,以及它们间的连接方式。外练是基础,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基础筑建得牢固,才能起高楼。

内炼有四个内容:形内走、意内守、气内行、神内敛。这也是内家拳的本质要求。“太乙游龙拳”是内家拳,如果你仅只知道外练,那么你演练的套路在质量上还是健身操。只有懂得内炼,修炼到一定深度,你演练的套路,在质量上才算得上是内家拳。但外练是基础,外部动作正确,熟练后,才能循序渐进,一步步深入到内炼中去。

何谓内炼阶段的形内走?  手、足的外部运动,必须发源于内,以内气起动自腰腹至肩、胯再到手、足。如手的外伸,不是身躯不动,光伸直手臂。而必须是通过腰腹将腿部发来的气劲传到后再伸手。手的回拉,必须先收腹、向后侧转腰,转肩,再屈臂回拉,所有动作变化都必须首动腰胯。这种气劲发源于内,周身一动无一不动,产生浑然一体的运动,不但运动全面,还可带动内脏蠕动,促进内分泌平衡和气血的运行。使得运动状态更柔和、协调、美观。

   何谓内炼时的意内守?意内守,就是意念总是守在肢体内,而不外出。如:发力,只意觉腰腹丹田之气劲外发。手、脚内收,只意觉气劲归复丹田。向外推掌,意守劳宫穴。蹬腿意守涌泉穴。运动中意念总是守在自身肢体内,随时随地意有所守,神有所依。意行则气行,意守则气聚。意内守气机才不至散乱,反应才敏捷,气劲才和顺、饱满。

   何谓内炼时的气内行?气内行,是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进入到气功态后所出现的气机现象。这里的“气”有别于运行於呼吸器官的空气,而是运行於经络的“内气”。通过缓慢、柔和、绵绵不断的圆弧运动,加之外气一呼一吸的自然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外气便会引动内气,这时顺其自然,将意念从外气转到内气上即可。气内行后,推掌会感到有股气从内丹田循手臂至劳宫。掌回收时,内气又从劳宫回到丹田。随着一动无一不动运动的进行而气贯全身。这里所指的“气”,不能用物理学上气态的气去理解它。这只是一种内感觉,是内家拳练得正确,进入一定深度后出现的一种现象,不可强求。“有念而来是人情,无念而来是道情。”对气机的出现要来不惊去不恋,顺其自然。

   何谓内炼时的神内敛?神内敛,就是将“识神”向内收敛。古代哲人,将人体自身的神分为元神和识神。元神指的是:宁静、安详、无为、慧而不用,这种精神面貌下的神。指人体元本的神,即婴幼儿所显现的神。这种神主管内部器官的协调运作和生长发育,主管生机。是向内的,先天具有的神。识神是后天神,是为了对外的欲望、索取、进行着思考、对比、想象的神。识神过用过显会伤害元神,使人体内在功能的协调受到破坏,生机被抑制,身体变得虚弱多病。内家拳重视养生,尤其是游龙拳,要求通过运动收敛识神,显露元神,使套路运动达到更高的健身养生效果。

通过外练,学到游龙拳的基本套路。接着就进入高层次的内炼:形内走、意内守、气内行、神内敛。这些又学到和基本掌握后。下一步就进入到游龙拳的最高阶段——入境。入境就是进入到新的境界——气功态。此界不空,他界不生。到此阶段演练套路时,对动作的外形、内形以及内外气机都感觉不到了,内外全无,无我无心,无心无物。外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自我都感觉不到了。但又高度安详、高度清醒、飘飘忽忽、茫茫然然、舒舒服服如临仙境。这是通过第一阶段外练,掌握了正确的套路动作。再经过第二阶段的内炼,长期深入细致的修炼结果。前两个阶段是在理论指导下,有明确目的的意识行为,是静中求动。入境后的套路演练,却是无意识支配的静极生动。这时的动是一种新的高级阶段的超然动。就像其他气功发功一样。但其他气功发功时的动态各人不相同,同一个人每次的动态也不尽相同,是乱而随机的。而游龙拳练到第三阶段入境后的静极生动,也就是发功时仍是打整套的游龙拳,一点不乱。幅度比平时小一些,但更入神入微。只是没有意识的支配,而是气机与外形的合一。套路打到收式时,功也就跟着收了。不会出现无法收功走火入魔的危险。

外练、内炼、入境三个阶段不能绝对分开。你的功力到了第三阶段,也要进行外练,不断纠正动作,使外形更准确、美观。第二阶段是重中之重,需长期坚持深入研究。平时练功也要以第二阶段的要求为主。游龙拳演练中的腰腿功、缠丝走化功、内劲自摩自拉功、气功各有其健身效果,不能偏爱。

掌握了学拳的四种方法:跟练(学练)、看练、神练、自练,又懂得了质量上的三个层次:外练、内炼、入境。还不够,还要认识游龙拳运动的基本规律:在形态结构上,遵循阴阳与圆空;在整体的动态上,要求一动无一不动,浑然一体;在动作的流程上要求,绵绵不断,行云流水。懂得运用这些规律,才能更快、更全面、更深入地学好练好“太乙游龙拳”。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若能在练功中运用它,套路动作就会掌握得更准确,记忆得更深刻。游龙拳中的所有动作都严格按照阴阳规律而编排。前一动作若是手臂(或腿)伸直,下一动作肯定是手臂(或腿)弯屈。前一动作左(或右)手在前,右(或左)手在后,后一动作大多是右(或左)手在前,左(或右)手在后。前一动作两掌分开(或合拢),下一动作肯定是合拢(或分开)。前一动作身体左(或右)转,后一动作就可能是右(或左)转。前一动作沉下(或浮起),后一动作肯定是浮起(或沉下)。前一动作手掌张开向上,下一动作不是翻掌向下,便是由掌变拳。处处时时皆有阴阳变化,必须在运动中去学习、认识、掌握这些规律。洞宾仙师云:时人悟得阴阳理,方夺天机造化功。

道家认为圆而空是生机的条件,天空地圆万物乃生。练功时手脚行走的线路要是圆弧,若必须直走就一定要旋转。手与手、手与脚构成的形要空而圆,形态舒展。圆、空既要求外形,也要求内在的心性,心性也要圆、空。要懂得拳理,又要顺其自然,不可过于执着。首用理指导,再用觉领引。心随拳动,进而动无所动、心无所心、空空如也、明明朗朗,这样才会真气勃起,衰退的身体又萌发生机。最忌练功时心挂它事,情绪不佳,这样无病也会练出病来。一定要一心一意,安详、恬愉地练功,效果才会好。

“一动无一不动、浑然一体”这是对动态的要求。例如,手的伸出,必须先髁关节动,再依次由膝、胯、腰、肩、肘至腕指全动。力也由此顺序叠加传递到掌心。腿脚的踢出和摆动必须先由头或手带动肩,至腰、胯,再至腿脚全动。这种上至下,或下至上的顺序摧动,整体观乃是全体同时动。例如,套路中常有弓步双托掌,该动作必须在蹬腿转身形成弓步的过程中进行双托掌,弓步完成,双托掌也就同时完成。若先形成弓步,再双托掌,将上下动作分开做,就不符合“一动无一不动,浑然一体”的理论要求。形断、意断、劲路也就断了。套路从起式至结束随时随地都要是全身运动,才符合要求。

高层次的“一动无一不动”,不光是要求肢体,还要求内在的神、意、气与肢体的全身运动合为一体。推掌不但要求肢体从下至上顺序摧动,还要求神光随掌的运行由内含慢慢向掌前张放。意跟随肢体的节节张开至劳宫。气也随转腰、蹬腿、推掌从内丹田行至劳宫。接着收掌,气又内收。只有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松柔内含、协调一致的通体匀速运动,才是真正全面的“绵绵不断,行云流水”。

“太乙游龙拳”套路中有许多宗教仪式动作,如名称中的“无量天尊”、“仰敬天神”、“俯拜地灵”、等。对于这些宗教名称动作,修炼时必须心存恭敬、虔诚,这样做其趣味性和健身性就会非同一般。道家常说:心存恭敬神明在,意秉虔诚圣有灵。

要练好“太乙游龙拳”,必须认识它的运动特点和运动规律,掌握好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才会学有所成,练有所获。